所谓的“差生”是天生的吗?她做过“网瘾”孩子的研究发现,很多孩子先是现实的“失败者”,之后才有“网瘾”,而不是相反。
如今的学校与家庭的合作,看似实现无缝对接,实际还有很多问题。孙宏艳认为,家庭成了孩子的“二课堂”,家长也成了孩子的“二老师”。她做了相关调研,家长最关心孩子的问题,始终是学习成绩,健康排在第二位。这背后是教育观出现了问题。
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体罚性教育吗?在孙宏艳看来,传统文化的因材施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就是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长处。如今的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在《儿童权利公约》之上,比如父母要对儿童成长负有首要责任、保护儿童免受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
建立“差生”转化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有识之士就指出,我们的教育改革,应将“差生”的转化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他建议,对“差生”的帮扶,不妨利用退休老师资源,建立学生发展中心,点对点地诊断、关爱和帮助这些孩子,避免标签化。同时借鉴香港地区的经验,驻校社工普及率已经达到了100%,经费由政府保证。目前,上海和北京的一些学校也在试点住校社工的探索,未来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驻校社工在基层如何运营?滴水公益在贵州农村开展了驻校社工试点。项目主管黄春梅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他们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探索社工帮扶有校园欺凌行为、自杀倾向和网瘾的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们邀请了爱打架的学生,做我们的反校园欺凌海报宣传的模特。”滴水公益驻校社工吴焕琳介绍,虽然效果如何不好评测,但是至少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校园欺凌,一旦遇到就应该报告给老师和社工,同时让这些“差生”去掉身上的标签。
地景 小区居民 可食植物 种植 黄瓜 菜园子 书院 认养 蔬菜瓜果 长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