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钥匙开一把锁,纠纷产生的原因不同,其解决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对于老百姓来说,“打官司”时间长、成本高、对抗性强,加上随着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全面实施,大量纠纷涌入法院,对于法院而言势必会带来新的挑战,加剧“案多人少”的矛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区积极推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应运而生的区诉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以下简称:诉调委)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金钥匙”。
整合资源
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果
去年初,何某与李某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双方约定将何某位于大面街道银河路的一套房屋出租给李某使用,每月租金1900元,每三个月支付一次。合同签订后,何某向李某提供了房屋,但是李某一直未支付何某租金,并且还拖欠水电气、物业管理等费。物业多次催缴,并送达了通知函,李某仍不予理睬,拒不缴纳。近日,何某将李某起诉至区法院。
区法院立案庭法官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将该案交由区诉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4月13日,双方当事人在人民调解员的调解下很快达成一致意见:李某于当日支付何某房屋租金及水电气、物业管理等部分费用,剩余费用分期交付给何某。从调解开始到达成一致意见,用了不到半天时间。
何某与李某之间的这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的快速调解成功,是区法院推进诉源治理工作的一起个案。事实上,从去年初开始,区法院就与区司法局联合成立了龙泉驿区诉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让人民调解员进驻法院,将部分案件在诉前就分流,主动引导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方式解决纠纷,从而进一步减轻法院的审判压力,减少当事人的诉累。
“经过一年半的规范运作,今年上半年,区诉调委共调解成功物业纠纷、婚姻家庭、民间借贷、买卖合同等十大类纠纷202件。”区诉调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件案件调解周期平均在3天左右,物业纠纷案件时间较长,因涉及业主多,所以在调解时,采取分期分批通知当事人到场调解。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区诉调委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难易程度和当事人的具体情况,采取说服、教育、疏导等方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地开展工作,在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
创新实践
打造“互联网+”调解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推广与运用,我区积极创新实践引用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与新浪网法院频道合力打造推出了“和合智解”e调解平台运用“互联网+”打造成为诉前调解的一种新模式。
据了解,“和合智解”调解平台充分挖掘线上资源,高度融合四大调解,其即时性、整合性、跨界性和开放性的先天优势,克服了传统线下纠纷解决机制的内生缺陷,展现出立体化、全天候、普惠式的新概念服务,将时代要求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将线上网络和线下体验有机融合。“这一平台使参与解纷的主体与纠纷当事者可以双向选择、实时互动,定分止争的方式方法变得多元灵活。”区诉调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通过“和合智解”进行线上调解?区诉调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事人在决定选择调解后,可直接通过在线纠纷陈述,完成自身所涉纠纷类型的结构化数据提交。之后,当事人可依托调解平台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调解资源,也可以通过平台向法院申请调解资源的匹配。在完成调解人员与纠纷当事人的撮合匹配后,“和合智解”平台充分运用“O2O”互联网专业概念和运行模式,将“线下”的调解工作延伸至“线上”,当事人既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视频语音等通讯方式进行陈述,在达成调解合意后,提交调解员在线制作调解协议书,并通过线上反馈给双方当事人进行确认。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