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小农户如何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技术上、品种上如何与最新最现代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在我区,一条“产学研结合,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基地”的路子正在加紧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和街镇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和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分别在西河镇两河村和同安街道丽阳社区建立起两个产学研结合基地,通过基地建设,不仅将教授、专家在院所内的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实践,更是对当地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结出农业发展的累累硕果。
教授建基地
创新成果转化有了承载平台
这几天虽已进入深冬,是传统农业上的农闲时节,但是在西河镇两河村7组、9组的一片农田里,却是一派忙碌有序的景象:工人们有的正在搭建钢架大棚,有的正在为新种下的葡萄、橘子苗浇水,还有的正在田垅间的空地里栽种土豆。
周围村民们都知道,这块地的“来头”不小,“是四川省农业大学几位教授在这里搞的试验基地,他们栽种的品种、技术都跟我们不一样。”吕秀兰和张利,就是村民们口中的教授。两位有着二三十年果树学、药用植物学教学经验的教授利用课余时间,带着一帮学生一头扎进了这片土地里。
“我们在学校研究的成果,需要实践的地方。”怀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热情,吕秀兰、张利在两河村流转出400余亩土地,栽种上葡萄、沙糖橘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