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为稼表示,南极环境恶劣,气候海况变化无常,暴风雪频繁,对南极旅游者的安全构成一定威胁。2017年1月,一艘外籍游轮抵达长城站周边水域,60多名中国游客乘橡皮艇参观时遭遇大风,长城站考察人员及时进行了紧急救助和妥善安置。
据介绍,长城站对我国南极受伤游客进行过多次救助。由于目前长城站仅围绕科考活动配备相关救援设备,难以承担大规模游客到访的应急救险,南极游客的安全隐患较大。此外,南极夏季也是南极科考最佳时间窗口,大量科考和后勤工作在夏季开展,大量游客到来,对南极科考和后勤保障活动也会产生影响。
规范管理南极游有良好基础 5大措施成为当务之急
秦为稼说,南极旅游等活动事关我国合理利用南极的权益,是我国参与南极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履行南极条约的义务,同时涉及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应积极稳妥推进。
业内人士指出,当务之急,一是尽快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提供管理依据;二是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规范有序开展南极活动;三是加强南极旅游的环保约束,防止对南极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四是针对南极自然环境恶劣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提高游客的安全和生态环境意识;五是研究编制相关南极旅游指南,探索建立南极环境容量评估、环境影响评估、教育培训等制度,制定动植物保护措施,划定生态与环境保护区域等相关措施。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巡视员陈丹红说,我国已建立南极考察活动管理体系,为开展南极旅游、探险、科普等活动的环境管理奠定了基础。法规建设方面,国家海洋局对南极考察活动实施行政许可管理,制定颁布了《南极考察活动行政许可管理规定》《南极考察活动环境影响评估管理规定》等,为推进南极活动的环保管理提供了法律借鉴。应急处置方面,国家海洋局颁布实施了《极地考察总体应急预案》。
每次登陆游客不得超100人 南极条约协商国和国际组织高度重视南极游
南极旅游的快速发展,受到各南极条约协商国高度重视,已纳入南极条约框架进行管理,并成为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的重点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