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北青报记者来到颐和园长廊东起点邀月门外的古玉兰树附近,脚手架已经搭好,两名园林技术人员爬上钢架,他们左手紧握钢架保持平衡,右手拿着园林剪刀,小心地修剪玉兰花苞和枝条。颐和园园艺队绿化二班班长憨小静站在树旁,目不转睛地盯着在空中飞舞的剪刀。
用憨小静的话说,这株古玉兰树是颐和园的宝贝,“要把古树当作活文物来对待,植物也是历史的载体”。修剪以前,要经过反复沟通论证,做到“一树一案”。这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花苞修剪到什么程度,以及哪些枝条可以动,哪些不能动,都有规定。
“你看,今年古玉兰在树顶上长出了非常多的花苞,又密又小。我们制定了修剪方案,基本上每两个花苞就要剪掉一个。”憨小静指着眼前的古玉兰树说,“其他部位的花苞,大一些的长度已经长到3厘米了,这一剪刀下去,真是不忍心。但是也得狠狠心,减少花苞密度。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同时,减少树体营养消耗,有利于树木复壮。”(记者 王斌)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