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新闻: 改革先声: 那些不可忘却的“小人物”(下篇)(2)

发布时间:2018-10-26 18:56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 改革先声: 那些不可忘却的“小人物”(下篇)(2)由成都新闻网采编:在新都,黄义元搞的三化四专成为社队企业(后来称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催化剂,谭启龙从支持新都的冒尖户、专业户、万元户开始到大力支持以新都为代...

在新都,黄义元搞的“三化四专”成为社队企业(后来称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催化剂,谭启龙从支持新都的冒尖户、专业户、万元户开始到大力支持以新都为代表的社队企业发展。正是在谭启龙以及黄义元等人的坚持下,在1981年开始的国家宏观调控中,四川和新都的经济没有受到致命的冲击,终而使四川和新都成为日后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和县市之一。

可以说,黄义元是新都改革史上领导群体的标杆人物之一,其后这样的标杆人物还有致力于新都现代工业集中发展的唐光全,试水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李仲彬。

一开始,新都就无比大胆地进行了农业管理体制、县级领导管理体制、乡政府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制度变革,新都被人热切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因此而来:改革5年来,新都改革的经验分别登载于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内参杂志社上达20余次,接待了上万人次中央和各级领导、国际友人等来参观,改革的经验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黄义元将新都搞成了当时四川最醒目的试验场,他把自己的职业生命全数压上,毫无退却之意。1983年,他开始在新都尝试大部制改革,将县上16个部门撤销,建立财政经济委员会,下设建立工业交通、农业、商贸、乡镇企业、多种经营5个委员会,部分相关机关按照管理职能并入5个委员会,改、撤、并合机构44个,比改革前减少20个,减少45.5%。然而,可以预见的是,大部制改革实行不过半年就夭折了,这也是黄义元晚年的一大遗憾。实行大部制改革探索新都动得太早,因而不可能同时肩负深度的经济基础和深度的上层建筑两个时代的命题。“下面改了,上面不改,蜂窝煤眼子没对端”黄义元这样评价当年他的改革。

改革先声: 那些不可忘却的“小人物”(下篇)(2)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