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新闻:dnf赛马论坛(3)

发布时间:2017-09-20 14:34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dnf赛马论坛(3)由成都新闻网采编:到了上海,马宗融在复旦大学教书,罗淑在市郊南翔的立达学园高中部农村教育科教书,兼小学部主任。那时她家中常有文化界的朋友,差不多的熟人都编...

  到了上海,马宗融在复旦大学教书,罗淑在市郊南翔的立达学园高中部农村教育科教书,兼小学部主任。那时她家中常有文化界的朋友,差不多的熟人都编着文学刊物,如巴金、靳以、黎烈文、黄源、李健吾等。朋友们想的谈的做的,都是新文学方面的事情,热烈得很。罗淑听得很动心。巴金把《何为》(今译《怎么办》作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拿给罗淑看,她表示愿意翻译,后《何为》于1936年4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署的是罗淑的本名世弥。之后,她又为《译文》月刊和《文学季刊》翻译了普希金的《棺材商人》、保罗·玛尔格里特(著有不少关于1870年普法战争及巴黎公社的小说)的《白甲骑兵》、雷米(曾获得1936年度法国平民文学奖)的《决心》和罗曼·罗兰的《贝多芬的笔谈》等。

  罗淑不满足于翻译,她有了创作的冲动。美丽的沱江,老马湾的盐场、底层人民的悲欢,一一凸现在眼前。于是她对黎烈文说,她小时候的生活和四川的一些特别情况,很可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黎烈文便极力劝她尝试,不过,他认为长篇比较难作,劝她从短篇开始。她接受了这个意见,悄悄地埋头写起短篇小说来。终于,她怀着兴奋、期待的心情,把她的处女作《生人妻》交给了巴金。巴金帮助她修改,并且替她在稿子上写了一个“罗淑”的笔名,交给靳以拿到1936年9月号的《文季月刊》上去发表了。

dnf赛马论坛(3)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