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有离愁惹人,然于农耕文明为主的传统社会而言,中秋节一家欢聚团圆倒是更为常见。继宋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逐渐安定繁盛,这个时代被美国学者罗兹·墨菲誉为“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中秋夜除了承继祭月之虔敬、玩月之抒情,还增添了更多世俗性的消费娱乐。这一夜,可谓不眠之夜,在北宋开封,例行的宵禁取消了,夜市通宵营业,“闾里儿童,连宵嬉戏”,玩月游人,达旦不绝。这一夜,中秋月朗照世间,也容纳了全民参与,富贵家庭可以过得富丽奢华,平常人家甚至穷人也是不肯虚度的。如记南宋往事的《梦粱录》云:“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由宋及元,中秋节虽可全民尽欢,尚为一般性节日,明清之后,其已成为了民俗大节。世代积累的中秋节俗,到了清代更是集大成,拜月、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等。
不过,在明清世俗化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唐宋时期浪漫抒情的赏月传统淡化了,拜月成为主要内容,重人伦、贵亲情的主题益发凸显,更加充满世俗情趣的中秋节俗逐渐成型,依民俗学者萧放认为:“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祀、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了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记得中秋节曾一度被认为变成了商业意味浓厚的“月饼节”,冯骥才更是批评传统节日纷纷被商家包办,沦为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失去了原有的味道。然则敬重感慨其情怀之外,窃以为节日总是勾连了日常,从远古历唐宋明清,中秋节的意涵都在演变,如今注重美食、购物、旅游则可谓现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生活面相。即使包装精美的月饼一度负载了利益、交换等内容,却也反映出物资丰富与时代审美的一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