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棺底部枕木年久腐烂,难以承受石棺本体的重量,最终导致石棺本体的裂纹加深。”据四川博物院文物修复人员介绍,石棺最终出现了结构性断裂,并且伴有局部缺失、表面泛盐、表面层状剥落和污渍等多种“症状”。根据博物院展示的一张修复前的照片,石棺断裂之后,还有一部分石块碎裂成碎片,而因为砂岩材质,文物表面泛盐,覆盖着厚厚一层白色结晶。
2
拆解拼接
定制吊车完成“拼图游戏”
要修复这个大块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由于石棺本身“分崩离析”之后,就一直靠着绳索“续命”,修复人员干脆给石棺松绑,将石棺大卸八块,用硅胶软垫将构件包裹,减少拆分过程的磨损。
拆分过程中,修复人员不得不动用承重3吨的定制吊车先将石棺侧面吊起,放到木板上后,又用大型叉车将这些文物构件转移到指定位置。在石棺断面涂抹上Remmers 300 原液“补钙”之后,就要开始拼接工序了。
“对断裂的大型石棺复原需从下至上进行,先粘接较小的碎块,再进行较大构件的粘接。”参与修复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石棺断裂时,底部与棺身四壁完全断开,从中断为两截,拼接时就要先将底座两块完全粘接牢固后再粘接棺身和底部石材。使用定制吊车在G型钳辅助下将石棺构件逐一吊起进行预拼接,多次反复调整构件相对位置,努力找到断裂面原始吻合状态。
关键部位进行拼接时,还要通过锚杆加固,“复原粘接时选用的粘接剂的粘接强度应与被粘接物的强度相近,黏度适宜。”修复人员介绍,粘接剂颜色须与文物本体相近,不能改变文物原貌,耐老化性能好,具有可再处理性,还要确保材料使用后不会因性能差异而造成文物产生化学或机械损伤。
3
石棺美容
“蒸汽洗脸”之后还要敷“面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