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新闻:学讲话·品典故 | 从历史启迪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发布时间:2019-04-17 20:22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学讲话·品典故 | 从历史启迪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由成都新闻网采编:《庄子秋水》中写道: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我们千万不能邯郸学步,失其故行。我们就是把...

《庄子·秋水》中写道:“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我们千万不能“邯郸学步,失其故行”。我们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典】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战国·庄子《庄子·秋水》

【释义】

“邯郸学步”是《庄子》里的一个寓言故事,讲了一个燕国人不辞辛苦来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学当地人走路,可这个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给忘了,最后只好爬回了燕国。邯郸学步,以及东施效颦、拾人牙慧等一系列成语都说明,自己的路终究需要自己走,跟在别人后面爬行,一定不会有出路。

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014年,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回顾了这段历史。在那个内忧外患、积贫积弱、风雨如晦的年代,在各种“主义”都用尽却灾难益重、危机更深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践、探索,不断经历成功和失败,从成功中总结、自挫折中反省,终于找到社会主义这条正确的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学讲话·品典故 | 从历史启迪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