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新闻:学讲话·品典故 | 从历史启迪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

发布时间:2019-04-17 20:22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学讲话·品典故 | 从历史启迪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由成都新闻网采编:《竹石》是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表面上写竹站定青山之上,扎根岩石之中,不管风吹雨打,总是坚劲挺直,实则借竹喻...

《竹石》是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表面上写竹站定青山之上,扎根岩石之中,不管风吹雨打,总是坚劲挺直,实则借竹喻人:一个人无论遇到怎么样的风雨和打磨,也应当不低头,始终保持坚劲挺直,这正是这首《竹石》诗背后的真精神。

一个国家要达到发展的目标、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需要有方向、有定力、有自信。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正是告诫全党,无论冲刺还是起跑,都始终不能忘记举旗定向;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不走老路邪路的定力耐力,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学讲话·品典故 | 从历史启迪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文】

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原典】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清·龚自珍《定庵续集》

【释义】

学讲话·品典故 | 从历史启迪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