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暾:我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分别在中国科学院、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拿到力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时,我正在奥地利科学院进行博士后相关工作。那时我在想,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能在地震中发挥什么作用。地震预警需要力学研究、理论分析,以及软硬件结合等能力,虽然我不是地震研究专家,但我的学科背景刚好符合研究条件,因此我做出这个决定。
北青报:在研发该系统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王暾:当时,我拿了50万元积蓄,又和老师同学们借了些钱,一共凑了300万元回国,这个项目就这样开始了。
研发是很烧钱的,一年多钱就用完了,而成果还没出来,也就没人认可。更重要的是,大家觉得这是个世界难题。好在我们员工大多单身,没有家庭压力,也都怀着做成这件事的信念。他们在半年没发工资的情况下,透支信用卡凑钱安装了20多个传感器,终于在2011年4月底成功预警一次地震,这才逐渐受到认可。我们被列入四川省“百人计划”、国家“千人计划”,相应的科研经费、扶持经费陆续到位。经历过经费乃至生存困境后,技术困难对我们来说已不算什么。
未来 突破地震预报难题的可能性很大
北青报:地震预警系统未来的研发方向是什么?
王暾:第一,争取响应时间更短甚至消除盲区;第二,保证更高的可靠性,虽然我们过去6年没有误报,但还是要把这个零出错率保持下去;第三,我们要在地震预报领域有所突破。
北青报:目前有国家实现地震预报吗?
王暾:目前是没有的,这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地震预报区别于地震预警,是要在地震发生前就进行预报。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5年研究,已取得相应积累、突破。我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把钥匙,突破这个难题的可能性很大。
北青报:如果限定一个时间,多久后能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