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比对分析发现,同意“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抵抗疾病”“个人不良卫生习惯会影响全社会的健康”“人的健康应当包括心理健康”的比例,2016年(93.3%、76.8%、86.1%)分别比2004年(97.3%、79.8%、89.3%)减少4.0、3.0和3.2个百分点;不同意“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健康的标准就是没病”“卫生习惯不好不代表不文明”的比例,2016年(77.6%、53.4%、53.4%)分别比2004年(92.1%、55.7%、66.4%)减少14.5、2.3和13.0个百分点。而2016的调查显示,城乡差别较小,可见,当代少年儿童卫生观念淡化是整体特点,呈现较明显的代际特征。
城市少年儿童的卫生习惯退步:除了不吃剩菜剩饭,2016年的调查结果(75.3%)比2004年(73.9%)高1.4个百分点之外,其余选项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例如,与他人吃饭时使用公筷、为居室开窗通风和随身携带纸巾或手绢,2016年(43.0%、82.1%、64.6%)比2004年(62.2%、91.7%、72.3%)分别降低了19.2、9.6和7.7个百分点。
4.运动参与增多,条件有所改善
近年来,少年儿童的运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总体来看,少年儿童的运动参与有所增多,限制运动参与的时间、场地等因素有明显改善。
与2004年相比,城市中小学校体育课时数明显增加。在城市少年儿童中,每周有3节及以上体育课的比例由2004年的46.2%增至2016年的63.7%,上升了17.5个百分点。
与2004年相比,城市少年儿童课余运动时间大幅增长。2004年城市少年儿童平时运动1小时以上的比例为8.7%,周末为29.0%,2016年平时运动1小时以上的比例为35.7%,周末为53.1%,分别较2004年上升了27个、24.1个百分点。
从主观感受来看,城市少年儿童感到运动量不足的比例由2004年的50.8%下降至2016年的48.7%,减少2.1个百分点。导致运动量不足的原因也发生了变化。“没有时间运动”的比例由70.0%降至53.7%,下降16.3个百分点,降幅最大;“没有合适场所”的比例由38.7%降至26.0%,下降12.7个百分点;“父母不让运动”的比例,由6.4%降至3.8%,下降2.6个百分点。这说明时代发展到今天,时间因素、场地因素虽然仍限制着少年儿童的运动参与,但已经有了明显改善。
5.自由支配的娱乐时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