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父母是孩子饮食、睡眠、卫生、运动、休闲等生活习惯的第一影响源,是健康生活方式的示范者和塑造者。在父母的示范和督促下,少年儿童更有可能习得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父母应以身作则,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累健康知识,学习健康生活技能,提升健康素养。父母应带领孩子形成健康的家庭生活制度,尤其注意每天吃早饭,规律作息,避免晚睡,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还应经常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和其他娱乐活动,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运动能力和休闲能力。另外,父母不仅应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定期体检,及时就医,还应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通过运动、休闲、发展兴趣爱好等方式积极疏导不良情绪,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促进孩子朝着健康、自信的方向发展。
其次,学校是对少年儿童及相关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学校健康教育是提升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有效策略。强化学校健康教育,需从更新观念入手。学校健康教育应着力建立多样化的综合性健康计划,健全学校健康教育服务系统,从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学校体育环境改善、学生营养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促进多元化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改进。要将学校健康教育融入多学科课程之中,探索学校健康教育知识体系与各学科课程有效联系的内容和方法,并设计成可操作的课程包。学校健康教育还应着力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健康教育,增进家庭和学校在学校健康教育方面的沟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