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新闻:【传统家规文字实录】四川新都杨升庵:一曲诗词传天下 四重四足教子孙(9)

发布时间:2018-08-02 19:04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传统家规文字实录】四川新都杨升庵:一曲诗词传天下 四重四足教子孙(9)由成都新闻网采编:杨慎,号升庵。今人说起杨慎,总会想起《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杨慎,号升庵。今人说起杨慎,总会想起《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古人云: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最能概括杨慎其人的,并不是这首《临江仙》,而是他二十余岁时写的一首小诗《自赞》:“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负于君亲。”近50年后,风华正茂的青年走向生命终点,仍然在用“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勉励自己和后人。

“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这十个字,蕴含的意义,并不亚于宋人范仲淹的名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均代表了中国读书人的人格追求、理想信念,代表了一种昂扬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流传千古、激励后世。

杨慎的“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说的是“义”和“利”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义利观”,孔子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是儒者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利者,“人之用曰利”,后世多指物质利益。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便形成义利观。

遥想当年,杨慎写下《自赞》小诗时,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之际,他没有想到此后这首小诗成了自己一生的命运写照。但终其一生,他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义利观。

【传统家规文字实录】四川新都杨升庵:一曲诗词传天下 四重四足教子孙(9)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