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新闻: 种下风景 卖出创意 看传统花木之乡如何实现园区变景区(2)

发布时间:2018-02-28 21:08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 种下风景 卖出创意 看传统花木之乡如何实现园区变景区(2)由成都新闻网采编:54岁的漆康林是首批被政府表彰的花木编艺大师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接触花木编艺,从编花瓶起步。如今,他会编的题材越来越广泛,亭子、花...

54岁的漆康林是首批被政府表彰的花木编艺大师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接触花木编艺,从编花瓶起步。如今,他会编的题材越来越广泛,亭子、花瓶自然不在话下,还创作出了豪华的三道连体拱门、情意绵长的牛郎织女、栩栩如生的孔雀、帅气流畅的王曦之手写体“爱”字等。

其实花木编艺这门手艺在当地属于传统手工技艺,不过之前并没有形成规模和规范。“转机正是来自于2012年花木市场遭遇寒冬。”黄乙峰比划,一棵10厘米粗的桂花过去要卖2000至3000元,跌后只能卖60至300元。

对市场寒意有着切肤体会的还有种植大户薛刚。“以前种了七八十亩桂花、紫薇、芙蓉等,一亩能有五六十万元收入,2012年一亩地的收入只有几万元。”薛刚回忆,那会儿花木送人都没人要,收入连流转土地的钱都不够付。

“全村几乎都种花木,提高老百姓收入这个实实在在的问题迫在眉睫。”黄乙峰说,当时,寿安镇专门安排分管产业的副镇长任天星村第一书记,村两委第一件事就是对村上资源进行摸底,并梳理产业转型发展思路。“天星富硒大葱在川西坝子很出名,但管理耗人工,不具备推广条件。而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花木编艺,则可以利用资源转型,提升传统花木的附加值。”

有了艺术感的植物变得有灵气,也更值钱。漆康林指着一个比人高的紫薇花瓶,“真正成本只有一百多元钱,但因为充满了艺术感,可以卖到上千元。”他说,贵的花木编艺作品可以卖到几十万元,是可以珍藏的艺术品。

滞销的阴霾一冲而散。“以前,大伙靠编艺满足温饱,现在,这门手艺已经成了村民的致富经!”现在,天星村的编艺作品有的卖几百元一件,有的被开价到十几万元,主人也舍不得卖。除了国内各类公园、小区、婚庆、景区来采购外,园艺作品还远销到荷兰、丹麦、阿根廷等国家。

编艺人才的培养也在同步推进。在去年底的寿安编艺旅游文化节上,寿安镇匠人联盟正式成立,目前该联盟已有400余人。

一三产业互动

园区变景区

种下风景 卖出创意 看传统花木之乡如何实现园区变景区(2)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