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他回到了魂牵梦绕的课堂。彼时,万家山村小每个年级都设班,共189名学生。没料到,2012年,他却遭遇第二次重大伤害:一个下雨天,他的轮椅滑下操场旁的小沟,无力自保的他左腿严重骨折。
医生在腿骨里植入钢板,下肢没有知觉的他在手术时并不觉得疼痛,却“似乎听到了自己心碎的声音,非常痛苦”。
两度在家康复的漫长时间里,他找到了“心碎”的原因:因为自己胸膛里跳动着的是一颗教师的心。“教师一走上讲台,就像那山梁上的树,一旦扎下根来,就会本能地越扎越深,直到与山梁生死相依”。
“也许我的教学水平比不过城市老师,但我对教育的爱绝不会少,教室和我的血脉连在了一起。”他说,“我盼望着,一辈子都能教书,能看见孩子们的眼睛。”
在他23年前第一次走上讲台时,这种情感就埋下了伏笔。
他开始代课生涯,渊源于对老师的感恩。他在万家山村小念书时,李永华老师每天都为他补课,却不收一分钱。
他念职高的第一学期,母亲摔断了锁骨,失去劳动能力,他只得辍学回家。不久,患肝硬化晚期的李永华来到他家,红着眼说不能让孩子们没学上。“恩师让我替他代课,我不可能拒绝。”他接下这担子,踏实认真地工作,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此期间,他顺利地通过了成人高考。该班学生毕业后,他外出打工,能挣比代课工资多3倍的钱。但他发现,代课那段美好经历留在了内心最深处,“没有声音比孩子们的读书声更美,没有什么比孩子们的笑脸更动人。”1999年,镇里招代课教师,他又拿起了教鞭。
在他眼中,教书就是快乐的源泉。可对于更多的代课教师来说,人生却不乏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