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新闻:观察丨粮食连年丰收 危机意识不可丢(2)

发布时间:2020-08-26 17:38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观察丨粮食连年丰收 危机意识不可丢(2)由成都新闻网采编:粮食种植是具有一定环境外部性的人类活动。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产,为国家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但伴随形成的水土资源消耗和耕地环境负荷...

粮食种植是具有一定环境外部性的人类活动。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产,为国家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但伴随形成的水土资源消耗和耕地环境负荷也令人担忧。

“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代价,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基础地力明显下降,耕地退化严重;二是农业用水效率低,水资源威胁加剧;三是农资投入高、效率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客座研究员刘刚指出。

为了14亿人的饭碗,土地即使很“累”也难以充分休耕。重用轻养导致农田地力下降明显,具体表现为土壤板结、养分降低、耕作层变浅、保水保肥能力降低等。据中农集团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武轶介绍,目前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仅为50%-60%,比40年前低10个百分点左右,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

东北,中国最大粮仓;东北黑土地,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被喻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多年来,为保障粮食供给,东北黑土区耕地资源长期透支。“黑土地‘保卫战’应得到各方面关注和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教授孔祥斌说。

农业是用水大户。2019年,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1%。据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专家测算,我国每生产一公斤粮食,约耗费一吨水。在一些地方,地下水开采中超过75%为农业用水,成为区域水资源安全的最大障碍。

华北平原,每年产粮占全国总产量25%以上,有“中国大粮仓”之称。然而,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一些区域已连续多年采取休耕的补救性措施。

孔祥斌曾在该区域观察到这样的场景:田地附近的河道已经干枯多年,地下水井越打越深、越打越密,但每口井可覆盖的耕地面积却越来越少。

观察丨粮食连年丰收 危机意识不可丢(2)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