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从云南镇雄县发源,经贵州,从合江县九支镇进入四川,再蜿蜒57公里,缓缓注入长江,年复一年。但与往年比,明显“冷清”许多,渔船三五成群、往来穿梭的喧嚣场景,已成历史。“除沿河农民赶场或运货驾船路过,难得听到柴油机的‘突突’声。”家住河边仅100多米的实录镇蒋湾村农民陈淀明渐渐习惯了这种“安静”。
变化始于一则通告。2016年12月27日,农业部发布《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明确从2017年1月1日0时起,赤水河流域全部天然水域实施全面禁渔,为期10年。
这是四川首条试点全面禁渔的河流。“也是整个长江流域首条实施全面禁渔的一级支流。”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资源环境处处长衣艳荣告诉记者。
为这一刻,84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著名鱼类学家曹文宣,已不遗余力奔走十多年。早在2006年,他就呼吁,还长江鱼类休养生息喘息之机,实行长期禁渔,至少休渔10年。
6000公里浩荡长江有鱼类400余种,其中特有鱼类180余种,近十多年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挖沙采石等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白鲟、白鱀豚消失不见,中华鲟、江豚极度濒危,“四大家鱼”量大幅衰减,全江天然水域渔业捕捞年产量仅10万吨,不足全国渔业产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