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产渔民中外出务工还是大头,40多人选择远赴广东、贵州、西藏等地务工。”袁大春介绍,转产渔民9成以上是小学学历,技能单一,多数已五六十岁,转产空间狭窄,即使去年办过培训班,但进入其它行业难度依然很大。
没了船,罗俊江还是喜欢去河边看看“鱼儿在板(跳)没有”。事实上,赤水河鱼类资源确有好转迹象。2006年来,曹文宣院士博士生、中科院水生所助理研究院刘飞所在课题组便对赤水河鱼类资源长期监测,去年刘飞又两赴合江实地调查。“在合江段共采集到鱼类77种,包括达氏鲟和胭脂鱼两种珍稀鱼类和16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种类与禁渔前相差不大,但日均单船产量增加约20%。”刘飞告诉记者,尤其采集到4尾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达氏鲟,虽可能是放流的,但此前监测10年才采集过1尾。
刘飞表示,小型鱼类种群一两年就会有改变,其它生活史复杂的可能要三年以,连续禁渔10年,长江主要淡水鱼类将有两三个世代繁衍,有助于资源从数量上成倍恢复,而对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来说,才有长久生存下来的希望。
“十年后如果允许捕鱼,我才50多岁,还能再干十年!”罗俊江叮嘱县水产局工作人员一定要将他的捕捞证保管好。
C、全面禁渔大扩容
全面禁捕将拓展到长江流域重点水域,2020年前1.6万四川渔民将上岸转产
尽管全面禁渔“靴子”尚未正式落地,但在长江上摸爬滚打大半辈子的李庆余早已捕捉到了江上愈来愈紧的“风声”。
去年初,农业部启动史上最严禁渔期制度。我省春季禁渔制度也与农业部对接,18年来首次调整,从每年2月1日到4月30日调整为3月1日至6月30日,启动时间延后1个月,禁渔期更是延长了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