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晌午饭,45岁的虎头镇甘雨村“前渔民”罗俊江在自家院坝里慵懒地打起了瞌睡。作为合江县最资深的渔民之一,告别了过了30多年的“天晴捕鱼,下雨制网”日子,退捕上岸整整一年,他还在努力适应自己的新生活。
尽管祖辈四代打鱼,但罗俊江家已几乎没了渔家的痕迹。2016年12月,他亲眼看着自己的渔船和渔具在镇上被集中拆毁、销毁,船板被村里人捡回去当了柴火,渔业船员证和船舶证也被收缴,搁置在县水产局的档案柜内,或将成为永久的历史见证。
与罗俊江的档案放在一起的,一共45户、83位渔民。赤水河渔民转产转业共涉及我省泸州古蔺、叙永、合江三县,因古蔺、叙永没有拥有捕捞证的渔民,因此45户全部集中在合江。“农业部2015年便在赤水河贵州段启动转产转业试点,我们听到后主动争取,方案正式批复已是2016年11月了,12月就要完成,时间非常紧。”合江县水产渔政局局长袁大春告诉记者,好在早就开展宣传摸底工作,推进较为顺利。
“鱼儿越捕越少,我们一天比一天老,娃娃们都不想干这行,禁捕、上岸是早晚的事。”罗俊江回想,当时虽然茫然和不舍,但还是想得通,也有一定思想准备。
在每艘渔船1-3万元、每个渔民3.5万元标准的政策激励下,短短一个月,合江45户渔民便自主完成45艘渔船、2951张网具及附属设施拆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