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是大器晚成的典范,《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早年的苏洵,四处游学,27岁时,幡然醒悟,开始发奋读书,同时广泛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增加见闻和人生经验。十多年后,终名扬京师,成为一代大家。
座落于眉山城南隅纱縠行内的三苏博物馆,不仅保存了有关三苏父子业绩的文物典籍,而且栩栩如生地演绎了人物情状,生动地再现了苏氏门风。
程夫人,苏洵之妻,苏氏兄弟的母亲。从苏轼和苏辙的诗文以及回忆中,可以看出程氏的早期教育对苏轼、苏辙两兄弟产生的深远影响。
苏轼的《记先夫人不发宿藏》讲到的程氏夫人故事,传达的不仅仅是女德,更是一种廉明公正人生观的身教。
眉山城苏家故宅发生过一件奇事:一天,两个丫鬟熨烫绸缎,一个丫鬟突然大声惊叫了起来。她的双脚陷进地下的泥土里。原来泥土下面,有一个瓮。众人很兴奋,猜测瓮里可能装有金银珠宝,想打开看看。程夫人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命人用土将陷下的坑填好,告诉大家那东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
这件事给了苏东坡人生观重要的启示。他在《前赤壁赋》中写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有道是:“诗书传家门毓秀,博爱处世人长久。”苏氏家风不变的魂脉,可以归结到这三点: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
而这一切,都源于孝慈仁爱,苏东坡不无骄傲地写到:“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 曾枣庄:
苏家家风的形成,程夫人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那个时候,苏洵在外面到处周游,在家的时间很少。家里面对子女的教育主要依靠程夫人。苏洵差不多快五十岁了才成名,苏轼两兄弟则成名很早,苏辙十九岁,苏轼二十一岁,两兄弟就名震京师。
第二幕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三苏祠的树木,根深叶茂。
在醇厚家风的熏陶下,走出家乡的三苏父子以天下为己任,为官清廉,同情民间疾苦,为贫苦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三苏父子中,以苏轼最为有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才华横溢,文艺双全,更兼气度豪迈。他的文章和事迹,誉满中华。
林语堂先生特别提到:苏轼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历代人们对这位大文豪的仰慕,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艺,而是他穿越岁月而依旧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和优美情操。
三苏纪念馆展厅
胡氏家训家规,是胡氏家族的精神指引,是对祖先儒墨情怀的铭记。它融合了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胡则为官四十余年,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被尊称为“胡公”。毛泽东同志曾评价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摘要:“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曾氏后人谨守家训,传承家风,贤才辈出。曾国藩治家教子的理念与实践,更是被社会大众所推崇和效仿,成为中国传统家教的范本。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
摘要:走进位于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200多年的历史沧桑、岁月风云扑面而来。乔家祖上传下了六条家规: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共24字,简明不简单,浅...
摘要:高邮王氏家族是传统的书香门第,数代为官,十分重视“立品节操”,虽没有系统的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那样的家训名篇,但在他们的著作和书信中却处处包含着修身、为官、治...
1 舆情综述 6月9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蕴含着华夏民族独特而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本土文化与...
摘要:张英一生廉俭礼让,“终生让路,不失尺寸”,德行操守为世楷模。有关他“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传颂乡里,为人感佩。 桐城张氏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学圃,晚年更号圃翁,清代...
王尔烈 王尔烈雕像 王尔烈(1727-1801),字君武,一字仲方,号瑶峰,清代奉天府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中殿试二甲一名,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陕西道监察御史、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