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两度在杭州为官,带领杭州人民治理西湖。在大规模的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他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被建筑在了湖中,成为了一条连接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并在堤上修建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的无限妍媚,因为六桥烟柳,而融入了诗般的意境。如今,世人将西湖长堤称为苏堤,在这长堤的别名中,留下了后人对苏轼的怀念和崇敬。
西湖侧畔曾有一座安乐坊,是一家看病住院不收钱的公立慈善医院,其创始人正是苏轼。这个领先时代的创新举措,在史册上留下了令人称道的一笔。
宋哲宗元祐六年,也就是1090年春季,杭州突发一次疫情,苏轼下令多做稠粥和药剂,并筹集白银2000两,设立病坊,免费为患者看病。
苏轼的善政之举,影响深远,铭刻史册,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感念。
密州,捕蝗抗灾,收养弃儿;惠州,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儋州的东坡医所,各地的东坡井、东坡书院……不胜枚举。
凤翔、扬州,黄州,密州,杭州,惠州……到处是苏轼善政的足迹。
这徐徐展开的文化地理画卷,与之有关的印刻,不仅仅是人文地理的点缀,更是苏东坡道德风范的绵延,中华文明传承的象征。
这个人的山河之恋,成为中国文化版图的一部分。
他的足迹、功德,寄寓于民间,散播于海内外。他怀抱经世济民之心,而人民,也赐予了他以厚报——至今,苏轼的文章歌赋,仍然被广为传颂,人们所获得的,岂止是辞章的优美?
第三幕 兄弟同契,家风永传
【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至今在中国人的心灵回响。真挚的情谊,高贵的襟怀,浩然之气,一泻千里。
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这首千古绝唱是苏轼思念弟弟苏辙的作品。
当我们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更多了一份对人间亲情的眷恋。
亦师亦友的兄弟二人,创造了不朽的佳话。
胡氏家训家规,是胡氏家族的精神指引,是对祖先儒墨情怀的铭记。它融合了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胡则为官四十余年,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被尊称为“胡公”。毛泽东同志曾评价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摘要:“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曾氏后人谨守家训,传承家风,贤才辈出。曾国藩治家教子的理念与实践,更是被社会大众所推崇和效仿,成为中国传统家教的范本。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
摘要:走进位于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200多年的历史沧桑、岁月风云扑面而来。乔家祖上传下了六条家规: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共24字,简明不简单,浅...
摘要:高邮王氏家族是传统的书香门第,数代为官,十分重视“立品节操”,虽没有系统的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那样的家训名篇,但在他们的著作和书信中却处处包含着修身、为官、治...
1 舆情综述 6月9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蕴含着华夏民族独特而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本土文化与...
摘要:张英一生廉俭礼让,“终生让路,不失尺寸”,德行操守为世楷模。有关他“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传颂乡里,为人感佩。 桐城张氏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学圃,晚年更号圃翁,清代...
王尔烈 王尔烈雕像 王尔烈(1727-1801),字君武,一字仲方,号瑶峰,清代奉天府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中殿试二甲一名,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陕西道监察御史、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