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化名)是王猛初高中同学,在失去联系多年后的一天,她收到了来自王猛的长信,这时她已为人母。“他是当年的市理科状元,上了那时北大最好的生物专业,成绩在班里从来都是一二名,但有些孤僻,不善言语。”小白算是王猛当时班级里仅有的几个好友,但后来两人仅在王猛上北大的头几年有过联系,除此,维系关系的只是一个QQ号,至今彼此都没有存下电话。收信那一刻,小白惊讶不已。“我理解他的感受,也认为他的父母教育可能出现了问题,但他对很多事情的控诉还是明显钻牛角尖。”小白说。事实上,信的内容里,王猛几乎没有提及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
“他为何举轻若重?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父母不解儿为何决裂望儿回归重建亲密关系
父母不解
“他从小认真执着,但现在已经认真过头了,成了过分较真。”老王觉得,儿子的经历并不是过不去的。“他举轻若重了,为什么不能慢慢忘掉过去,向前看呢。”
看完儿子的万字长文,老王说,“还是以前说的那些事。”不过,他也开始反思,觉得曾在处理儿子“求助”上,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
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一开始老王没觉得有啥特别,因为儿子的“抱怨”已不是第一次了。
儿子把这封信称为对家人的“最后通牒”,但老王觉得,这算什么最后通牒啊?,“既然是通牒,你总该提出条件吧!但没有实质内容。”
老王没想到,这份“最后通牒”,真成了儿子与家的告别。老两口搞不懂儿子为何会远离,为何不能“举重若轻”,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