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延师教子。这是他特别强调的。他认为如果不教,再好的子弟也不能成材,所以他非常强调师教之重要。他说:“古者易子而教,后世负笈从师,要无不教其子者。”张履祥指出,中等资质的人,得到老师的教诲,可以达到上等的水平;得不到老师的教诲,就会退到下等资质的水平。这样,“子孙贤,子以及子,孙以及孙。子孙弗肖,倾覆立见,可畏已”。在选择老师上,他提出的标准是:“师必择其刚毅正直、老成有德业者,事之终身。”他批评那些只知为子孙留下田宅金钱、而不知为他们聘请老师的人,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爱。他认为无论家庭情况如何,也要尽量使子弟得到老师的教诲,他甚至说“世人但知不可生而无父,岂知尤不可生而无师乎?”
其次是教宜严不宜宽。张履祥说:“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长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他认为贤与不肖,就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对子弟严格要求:“严则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收束其身心,诸凡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肆;宽则姑息,放纵姿情,百端过恶,皆从此生也。”
再次是近善远佞。张履祥还教导儿子要“知人”。他认为知人,才能“亲贤远不肖”;不知人,则必然近小人远贤人,最终“身危家败”。如何才能识别贤人、亲近贤人呢?张履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列举了二十多种“贤者”与“不肖”的特征,供儿子学习鉴别。比如:“贤者必刚直,不肖者必柔佞;贤者必平正,不肖者必偏僻;贤者必虚公,不肖必私系;贤者必谦恭,不肖必骄慢;贤者必谨慎,不肖必姿肆;贤者必让,不肖必争;贤者必开诚,不肖必险诈;贤者必特立,不肖必附和;贤者必持重,不肖必轻捷;贤者必乐底,不肖必喜败;贤者必韬晦,不肖必表报;贤者必宽厚慈良,不肖必苛刻残忍……”张履祥对贤与不贤特征的比较,是很有道理的。
为这篇家训写跋的学者汪森评价《训子言》说:“凡为子者皆可做座右铭也。”此言不虚!(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延斌)
胡氏家训家规,是胡氏家族的精神指引,是对祖先儒墨情怀的铭记。它融合了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胡则为官四十余年,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被尊称为“胡公”。毛泽东同志曾评价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摘要:“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曾氏后人谨守家训,传承家风,贤才辈出。曾国藩治家教子的理念与实践,更是被社会大众所推崇和效仿,成为中国传统家教的范本。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
摘要:走进位于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200多年的历史沧桑、岁月风云扑面而来。乔家祖上传下了六条家规: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共24字,简明不简单,浅...
摘要:高邮王氏家族是传统的书香门第,数代为官,十分重视“立品节操”,虽没有系统的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那样的家训名篇,但在他们的著作和书信中却处处包含着修身、为官、治...
三苏 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三苏皆为北宋...
1 舆情综述 6月9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蕴含着华夏民族独特而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本土文化与...
摘要:张英一生廉俭礼让,“终生让路,不失尺寸”,德行操守为世楷模。有关他“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传颂乡里,为人感佩。 桐城张氏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学圃,晚年更号圃翁,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