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履祥晚年得子,担心自己不能完成教育子孙的使命,“每见世之迟暮得子,多至失教,以覆坠厥世,贻笑于人”,故而撰写了《训子语》一书。
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祖宗传贻积善二字》《子孙固守农士家风》《立身四要》《居家四要》等四章,下卷包括《正伦理》《笃恩谊》《远邪慝》《重世业》《承式微之运》《平世以谨礼义》《恂恂笃行是贤子孙》《要以守身为本》等八章,共十二章,每章又分若干条,全书共143条,两万三千多字。
《训子语》中的家训思想有两个特点。其一,“耕读”,书中指出耕与读不可偏废,“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所以,张履祥倡导子孙后代做一个良农、良士,耕读相兼,耕田治生而不忘读书修身。其二,“勤俭”,《训子语》中说立身之道在于“爱敬勤俭”。勤,不只是为了做事,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品德;俭,不但可以养德,还可以养身,修养身心。
该书影响深远,乾隆时理学名臣陈宏谋评价说:“先生以躬行所得,为训子之语。事不越于日用伦常,理惟主于忠信笃敬,实为立身行己之极则,所宜家置一编者也。”并将之收录于著名的《五种遗规》,作为童蒙教育读本。
●视频脚本
浙江桐乡张履祥:勤俭立身 耕读传家
【童声齐颂】“人家不论大小,总看此身起。此身正,贫贱也成个人家,富贵也成个人家,即不能大好也站立得住。若是此身不正,贫贱固不成人家,富贵越不成人家……”
朗朗稚声,连接起四百多年的光阴。
孩子们诵读的,就是《训子语》中的片段。《训子语》的作者是张履祥(1611—1674),浙江桐乡人,世居清风乡炉镇杨园村(今桐乡市龙翔街道杨园村),学者称杨园先生。张履祥是明清之际的大儒,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农学家,著作被后人编订为《杨园先生全集》,包括《言行见闻录》《备忘录》《训子语》《补农书》等,共十六种、五十四卷。
浙江省桐乡市地方文化研究学者 张森生:
胡氏家训家规,是胡氏家族的精神指引,是对祖先儒墨情怀的铭记。它融合了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胡则为官四十余年,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被尊称为“胡公”。毛泽东同志曾评价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摘要:“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曾氏后人谨守家训,传承家风,贤才辈出。曾国藩治家教子的理念与实践,更是被社会大众所推崇和效仿,成为中国传统家教的范本。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
摘要:走进位于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200多年的历史沧桑、岁月风云扑面而来。乔家祖上传下了六条家规: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共24字,简明不简单,浅...
摘要:高邮王氏家族是传统的书香门第,数代为官,十分重视“立品节操”,虽没有系统的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那样的家训名篇,但在他们的著作和书信中却处处包含着修身、为官、治...
三苏 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三苏皆为北宋...
1 舆情综述 6月9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蕴含着华夏民族独特而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本土文化与...
摘要:张英一生廉俭礼让,“终生让路,不失尺寸”,德行操守为世楷模。有关他“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传颂乡里,为人感佩。 桐城张氏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学圃,晚年更号圃翁,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