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新闻:【传统家规文字实录】朱熹:落落三百余文 千古“治家之经”(2)

发布时间:2019-10-26 10:07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传统家规文字实录】朱熹:落落三百余文 千古“治家之经”(2)由成都新闻网采编:武夷精舍又称武夷书院,位于福建省武夷山九曲溪五曲溪东,隐屏峰南麓,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按朱...

武夷精舍又称武夷书院,位于福建省武夷山九曲溪五曲溪东,隐屏峰南麓,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按朱熹《武夷精舍杂咏诗》所记,其布局大致是:隐屏峰下,两麓相抱之中,有三间房屋,名为仁智堂。堂的左右,有两间卧室,左边是自己居住的,叫隐求室,右边是接待朋友的,叫止宿寮。左麓之外,有一处幽深的山坞,坞口累石为门,称石门坞。坞内别有一排房屋,作为学者的群居之所,名为观善斋。石门西边,又有一间房屋,以供道流居住,名为寒栖馆。观善斋前,还有两座亭子——晚对亭和铁笛亭。而在寒栖馆外,则绕着一圈篱笆,截断两麓之间之空隙,当中安着一扇柴门,挂上“武夷精舍”的横匾。

朱熹在此著书立说,授徒讲学,长达五年之久。其理学思想也因此传播开来,形成了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汇集了当时主要的儒学学派(濂学、洛学、关学)之大成。他还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成一系,始创“四书学”。之后,一批理学名家相继在武夷精舍附近择地筑室,读书讲学,有的还以“继志传道”为己任。所以,武夷精舍所在地武夷山在南宋时期已成为一座名山,后人称之为“道南理窟”。

【传统家规文字实录】朱熹:落落三百余文 千古“治家之经”

考亭书院

考亭书院位于福建省建阳市考亭村,是朱熹晚年居住、讲学之地。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朱熹筑室居此,因四方来求学的人众多,复至于居室之东,称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州精舍”。朱熹在此授徒讲学八年,著述甚丰,完成了理学思想的最后体系。宋理宗时,程朱理学倍受重视,诏为书院,御书“考亭书院”匾额。

朱熹家训

朱熹不仅是一代大儒、理学宗师,治家同样严谨有方,他把儒学精华和自身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家规家训之中,对朱子后裔影响深远。

【传统家规文字实录】朱熹:落落三百余文 千古“治家之经”(2)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