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新闻:乡村名校养成记:校长吸引社会资源和公益组织(6)

发布时间:2017-09-22 18:44   来源: 成都新闻网  Tag:
新闻导读:乡村名校养成记:校长吸引社会资源和公益组织(6)由成都新闻网采编:曾在弘慧基金工作的王华(化名)是湖南怀化人,他当年就读的高中正是弘慧基金选定的帮扶对象,自己也接受过资助。在工作期间,王华常常和团队一起...

  曾在弘慧基金工作的王华(化名)是湖南怀化人,他当年就读的高中正是弘慧基金选定的帮扶对象,自己也接受过资助。在工作期间,王华常常和团队一起下乡考察,有很多来自教育一线的个人体验,“教师和家长都特别欢迎我们,因为我们能带来很多变化,虽然有些校长可能会因为行政或一些考核不挂钩不太配合,但大部分合作学校校长都非常支持我们。”

  在张帆看来,弘慧基金会这套渐进式的县域发展模式避免了很多来自帮扶对象的质疑声,但他也承认,公益组织在乡村学校开展活动确实会遇到帮扶对象不信任的情况,“这种情况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一些乡村学校校长本身认知方面的偏差,或培训内容与现有的教育体系存在重叠、冲突和相互影响的地方,这种不信任程度可能会更高。”

  作为张帆的同行,温茗也向澎湃新闻讲述了自己类似的经验,2013年,她正式在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以下简称“友成基金会”)入职,如今已是基金会一名高级项目官员。

  她说,公益组织一开始想要跟乡村学校建立好合作关系需要很多耐心,自己刚来时,有时主动联系一些乡村学校说基金会可以给他们提供免费培训,经常会遭到一些校长或者老师质疑是否真的是免费。

  “不过后来合作过程中这些乡村学校发现我们确实是以免费的方式在帮助他们,信任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而且现在这种信任的氛围越来越好。”温茗说,相比几年前,乡村学校对公益机构的质疑减少了很多,“公益机构是政府机构的补充,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认识到这一点。”

  尽管乡村校长对社会资源的引入越来越多,但在一些偏远地方,不少乡村学校还是没能收到教育公益机构的讯号。

乡村名校养成记:校长吸引社会资源和公益组织(6)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