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一片对家人的爱心,曾国藩一生写了1400多封家书,其中绝大部分是写给他的四个弟弟和两个儿子的。这些给子弟的家书对曾氏家族家规的建立、家风的形成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榜样,曾经写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对联以铭心志,时时刻刻用“慎独”来反省自律,坚持“笃实”做事、“坚忍”做人的为人处世准则。他不仅身体力行,还经常在家书中告诫弟弟们:“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须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馁也”。
曾国藩鹤立翰林之时,更是以清廉自律而闻名于世。他给弟弟的信中这样自勉和告诫:“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著名作家、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作者 唐浩明:
曾国藩说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家里面的琐琐碎碎的小事都跟绝大学问相关联。所以他要他的儿女从小事上做起,比如说诚,那就从不说假话做起;勤,从不睡懒觉做起;戒骄,就从不讥笑别人做起。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做好,那么人整个的境界就提升了。
1864年8月,曾国藩已是一等侯爵,他16岁的儿子曾纪鸿去长沙参加乡试。当时的科举考试,递条子、打招呼、开后门的现象较多。曾国藩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写信给曾纪鸿说:“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考完发榜之前,曾国藩又写信告诫儿子:“断不可送条子。”这次乡试,曾纪鸿榜上无名,以后多次应试,仅得一个“胜录附贡生”。曾纪鸿始终未借父亲之名拉过关系,曾国藩也没给主考官打过任何招呼,实在难能可贵。
胡氏家训家规,是胡氏家族的精神指引,是对祖先儒墨情怀的铭记。它融合了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胡则为官四十余年,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被尊称为“胡公”。毛泽东同志曾评价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摘要:走进位于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200多年的历史沧桑、岁月风云扑面而来。乔家祖上传下了六条家规: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共24字,简明不简单,浅...
摘要:高邮王氏家族是传统的书香门第,数代为官,十分重视“立品节操”,虽没有系统的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那样的家训名篇,但在他们的著作和书信中却处处包含着修身、为官、治...
三苏 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三苏皆为北宋...
1 舆情综述 6月9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蕴含着华夏民族独特而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本土文化与...
摘要:张英一生廉俭礼让,“终生让路,不失尺寸”,德行操守为世楷模。有关他“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传颂乡里,为人感佩。 桐城张氏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学圃,晚年更号圃翁,清代...
王尔烈 王尔烈雕像 王尔烈(1727-1801),字君武,一字仲方,号瑶峰,清代奉天府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中殿试二甲一名,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陕西道监察御史、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