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训传家,世泽绵长。张英之后,张氏家族科举大张,人才辈出。明清两代近二十世,一族计有秀才以上功名者近千人。其中进士26人,举人89人,贡生、国子监生700余人。呈现了“父子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的耀眼景象。
张廷玉(1672-1755),张英次子,字衡臣,号砚斋。康熙三十九年进士,累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乾隆二年(1737)进三等伯,开清廷文臣爵至侯伯之先例。雍正皇帝褒扬其为“调梅良弼”。
张廷玉积“意念之所及、耳目之所经”的人生感悟,著成了《澄怀园语》一书。这是继其父《聪训斋语》后的又一部张氏家训。
“今日行事俭,异日做官清。”张廷玉恪守庭训,亦以廉俭、礼让为务。他说:“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这里的“忍”就是忍住不贪,克己复礼。
张廷玉初以词臣分校礼闱时,有同事想找他谋私,他赋诗一首云:“暗室欺心古所难,四知常凛寸心安。簾前月色明如昼,莫作人间暮夜看。”深怀律己之心,意境磊落高洁。同事阅诗之后,便惭愧地退却了。后来,张廷玉担任吏部侍郎时,因惩恶除贪,曾获得“伏虎侍郎”的美称。
张廷玉还继承和发扬了张氏一门的礼让之风。其中最有名的,是“父子让探花”的故事。
安徽省桐城市政府办副主任 方宁胜: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廷玉长子张若霭参加殿试,雍正皇帝阅至第五卷时,觉得该卷字画端楷,文意绝佳,便拔至一甲三名(即探花),在场的大臣皆称评定公允。待折卷时,方知是张廷玉之子张若霭。张廷玉得知后,立即奏请皇上换选他人。但雍正皇帝明确宣布,他所选拔非常公允,并非知道是大臣的儿子而有意甄拔。然而张廷玉仍再三恳允“以此让于天下寒士”,雍正深感其义,遂降为二甲第一名。这便是脍炙人口的张廷玉让探花的故事,和其父六尺巷让墙故事一样为世人所感佩。
胡氏家训家规,是胡氏家族的精神指引,是对祖先儒墨情怀的铭记。它融合了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胡则为官四十余年,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被尊称为“胡公”。毛泽东同志曾评价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摘要:“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曾氏后人谨守家训,传承家风,贤才辈出。曾国藩治家教子的理念与实践,更是被社会大众所推崇和效仿,成为中国传统家教的范本。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
摘要:走进位于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200多年的历史沧桑、岁月风云扑面而来。乔家祖上传下了六条家规: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共24字,简明不简单,浅...
摘要:高邮王氏家族是传统的书香门第,数代为官,十分重视“立品节操”,虽没有系统的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那样的家训名篇,但在他们的著作和书信中却处处包含着修身、为官、治...
三苏 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三苏皆为北宋...
1 舆情综述 6月9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蕴含着华夏民族独特而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本土文化与...
王尔烈 王尔烈雕像 王尔烈(1727-1801),字君武,一字仲方,号瑶峰,清代奉天府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中殿试二甲一名,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陕西道监察御史、通...